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本文已影响1.71W人 

朱棡(1358年12月18日 -1398年3月30日),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明朝第一任晋王,九大塞王之一。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之中,皇位更替期间,最容易出现皇子争权夺势的情况。

像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皇位争斗事件。

不过要说皇位争夺时间跨度最长,谋划最深以及影响最大的,还是明朝年间的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都已经登基称帝了,结果还是被他四叔给拉了下来。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安心掌控天下,朱元璋可以说是费尽心思。

只可惜晋王朱棡一死,朱元璋的所有布局全部被打破。

等到后来朱元璋自己也离开人世以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再没有任何阻碍。

恰好这个时候,朱允炆大力削藩,第一个就拿朱棣下手,这纯粹就是和朱棣在说:“来啊,造反啊。”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朱元璋的谋划与无奈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

只是就他对自己大儿子朱标以及孙子朱允炆来说,绝对是一个极负责任的皇帝。

朱元璋时期发生过两起震惊天下的朝廷案件,即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前者是胡惟庸自己作死,朱元璋杀鸡儆猴。后者则纯粹是朱元璋给自己孙子铺路,免得外戚干政、国家改姓。

朱标没死之前,朱元璋从没有想过对蓝玉动手。毕竟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即朱标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并且蓝玉对太子也十分支持,有这样的关系在里面,朱元璋巴不得朱标继位以后,蓝玉能够成为朱标有力地支持者。

可朱标英年早逝,这就让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谋划,尤其是在选择朱允炆继位以后,他肯定压制不了蓝玉。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以蓝玉玷污元朝王妃为由,掀起中国古代历史上牵连范围最广的蓝玉案,其目的就是减轻朱允炆的执政压力。

不仅如此,他还将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子)和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安排去镇守边疆,相互牵制。倘若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进行,那么朱允炆坐镇天下,应该没啥大问题。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第2张

后人常常思考,朱元璋不应该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朱棡和朱棣都还在,按照顺序一个传一个不就行了。可事实上,每扶持一个新的势力,就注定会和其他势力展开争斗。

到了那个时候,朱棡如果对朱棣、朱允炆等人穷追猛打,朱元璋又该怎么办呢?更重要的是,朱棡、朱棣有多大能耐,他远比后人更加清楚,两虎相争,受损的终就是明朝。

再者,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朱标继承皇位,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在这个时候立其他藩王为新的太子,那原本的太子集团怎么办?

新的藩王继位以后,势必会对旧的太子集团进行打压。到了那个时候,朝堂争斗不止,国家还如何治理。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根本原因就是无奈,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这样选择。

那么朱元璋心狠一些呢?确立朱棡继承皇位以后,直接软禁朱棣、打压前太子集团。这样的做法的确没啥问题,并且朱棡的个人能力也值得肯定。

只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倘若让今人和朱元璋调换一下位置,谁又能够算计到自己亲生儿子头上?而太子集团之前被重用,之后又全部被打压,朱元璋这样搞,皇室信誉何在?

由此可见,朱允炆绝对是幸运的。史书上记载朱允炆打小就聪明过人,能力出众,可就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来说,这样的评价有待商榷。

而他的幸运还不仅仅是得益于原太子朱标,还有他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雄英(朱标原配长子)8岁去世。这样一来,不是嫡长子也成了嫡长子,朱元璋除了选他之外,再没有更好的选择。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第3张

晋王朱棡的威慑

皇位确定以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安抚自己众多儿子,尤其是晋王朱棡以及燕王朱棣这两个实力最强大的藩王。

在朱元璋的谋划之中,这两个人前往国家边境镇守边疆。不仅可以帮助守护大明王朝,还可以相互牵制,谁也没有办法对朱允炆的皇位进行造反。毕竟朱允炆再怎么倒霉,也不至于两个叔叔一同造反。

除此以外,晋王朱棡对燕王朱棣还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初晋王手下就有一个千户曾霸占了朱棣的果园。一个千户敢挑战一个藩王,这样的事情简直闻所未闻。可朱棣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没有和朱棡发生正面冲突,反倒是跑到朱元璋跟前告状。令人敬仰的永乐大帝,年轻时候竟然这么“怂”,实在让人始料未及。

尽管就这件事情来说,并不足以说明朱棣畏惧朱棡,或者说朱棡对朱棣有足够的压制力,但朱棣心中忌惮朱棡,已经足以证明。因此,只要晋王朱棡一直存活,朱棣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大。

至少在双方互相牵制的情况下,谁也不敢率先起兵造反,让对方有理由对自己进行打压。否则面对朝廷和藩王的联合进攻,无论朱棡还是朱棣都吃不消。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第4张

而双方平衡势力以后,还有更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朱允炆削藩行为不会那么急切。只要他不愚蠢,都一定能够理解朱元璋用心良苦。大不了一直熬下去,他远比三叔朱棡和四叔朱棣年轻得多。

除非这两人中出了一个“司马懿”,否则朱允炆一定能够活得更久。等到朱允炆坐稳皇位以后,他想要传位给谁,那就不是朱元璋会关心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朱允炆还是要坚持大力削藩的话,估计朱棡和朱棣两人也可能会一同起兵造反。

别看史书中记载朱棡、朱棣这两个人不对付,而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也一直打压晋王一派。

但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面对朱允炆的不懂事,即便没有实质性的造反,联合向朱允炆施压总没有任何问题。

后人不禁猜想,或许也正是朱棡早死,让朱允炆认为自己的主要敌人就只有朱棣这一个实力较强的藩王以后,才加快了削藩的进度。

只可惜他自己没啥能力,这才让朱棣最终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明朝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变化。由此可见,晋王朱棡存活与否,对彼时的国家政治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第5张

朱棣靖难成功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晋王朱棡英年早逝之外,朱棣之所以能够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主要还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朱允炆用人不明,“靖难战神”李景隆,作为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一员大将,一直深受朱允炆器重。可此人根本没啥真才实学,完全是像战国时期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

因为口头上的能力,朱元璋以及朱允炆都对他十分信任。结果整整五十万大军,硬是没有攻下朱高炽(朱棣长子)率领一万大军防守的北京城。

如果李景隆再争气一些,直接将朱棣的大本营拿下,那朱棣即便想要完成靖难之役,根本就不现实。而其他藩王看到朱棣都已经失败,收起自己的小心思,朱允炆的皇位也势必会更加稳固。

其次则是朱允炆没有御驾亲征的勇气,虽说后人因为对朱允炆个人能力的怀疑,所以并不认为他有足够的希望赢得战争,但古人讲究什么?师出有名。

朱棣为什么费尽心思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民间口舌。

朱允炆如果能够御驾亲征,朱棣造反的理由站不住脚,靖难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因此降低。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第6张

到了那个时候,朱允炆什么话也不用多说,仅凭舆论都可以将朱棣打败。

然而靖难之役打到最后,朱允炆依旧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始终坚守在南京城中,这不纯粹属于白给?

像后来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造反朱棣皇太孙朱瞻基的时候,就是朱瞻基御驾亲征。结果还没开打,朱高煦就选择了投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朱允炆皇位还没有坐稳就想着削藩,当他将朱棣这种心思深沉的人当成案板上的鱼肉之后,就注定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人朱棣打了一辈子的仗,凭借军功和自身身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朱允炆说削就削,完全没有任何理由。

也多亏晋王朱棡此时已经死去,否则靖难之役,还真有可能变成新的“三国演义”。

晋王朱棡早死,朱元璋的细心布局被打破,朱棣没了任何阻碍 第7张

结语

综上所述,当朱元璋的悉心布局被彻底打破,晋王朱棡早死以后,朱棣再没了任何阻碍,后续的竞争也就成了朱棣、朱允炆两人之间的能力大比拼。

可别人朱棣打了一辈子仗,又其实朱允炆能够相提并论?

也难怪朱棣最终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惊讶。其中过程虽然曲折坎坷,但好在国家年号最终还是发生了变化。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