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芈八子秦宣太后 杀神白起都折在了他手中

本文已影响8.51K人 

战国时期游说诸侯的纵横家除了张仪、苏秦之外,还有很多。但要论才能和作为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范雎算是继张、苏之后的佼佼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热播剧芈月传中的女主角秦宣太后以及由宣太后弟弟魏冉举荐、凭斩首九十余万人的赫赫战功上位的战神白起,都曾是在秦国叱诧风云的人物,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在范雎手中被彻底改写。

1.魏国策士

纵横家这种称呼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形容的是一批在先秦各诸侯国间奔走游说、出谋划策的人才,以主张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张仪与主张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的苏秦最为有名,他们的具体事迹可参见诸子百家第十和十一篇。

而在这之前,史家对这些谋策之士并无固定称谓,他们或被称作

“辩士”,或被称作“游士” ,又或者被称为“策士”。魏国便出了不少这种长谋略、善游说的策士,比如公孙衍、张仪以及本文主人公范雎。

范雎:芈八子秦宣太后 杀神白起都折在了他手中

一开始范雎因为家贫,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那里做门客,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范雎也跟随而去。他们一行人在齐国呆了数月,齐襄王(齐国差一点被燕国灭亡但又奇迹般地被田单复国之后迎立的那位齐王田法章,故事详情见铁血悍将第六篇)听说范雎能言善辩,派人送来钱和酒肉慰问。这个时候,须贾如同所有小心眼的上司一样,认定范雎和齐王私相授受,所以齐王才会馈赠钱物。表面上须贾并没有立时发作,等回到魏国,他便把他的揣测告诉了当时的魏相魏齐。

这位魏齐,本是魏国诸公子之一,做到魏相这个位置上,多半也是因为他出身魏国公室的身份,而非能力出众。他听了须贾的报告,随即大怒,命人把范雎一顿胖揍,打得奄奄一息都快死了。范雎心中暗暗叫苦,只怕把命交代在这里,便装死希望能够逃脱。魏齐一看出人命了,也不当回事,叫人拿来当时裹尸的苇荻席子一裹,往厕所一扔,更过分的是,还纵容宾客在范雎的身上小便,以儆效尤。

受此大辱,范雎沉住气继续装死,等人散尽,便悄声央求看守尸体的人,“你若能放我出去,我必有重谢”。其实,一个中大夫家里的门客,又被打得半死,当时能拿得出什么重谢呢。同是在人府里做门客,看守心一软,便同意了。他先去佯装请示魏齐,“范雎的尸体该处理了吧”,魏齐一点头,看守立马就把范雎抬出去,悄悄放了。事后,范雎隐姓埋名,化名张禄,在朋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躲了起来。

范雎:芈八子秦宣太后 杀神白起都折在了他手中 第2张

说到此处,作者不禁要长叹一声,想那魏国,在战国前期不可谓不强盛,人才不可谓不多,最早展开变法的李悝、魏武卒的创立者吴起、治国能手商鞅、智计百出的军事大家孙膑,包括这位奄奄一息后来事秦提倡“远交近攻”的范雎,无一不在魏国谋过差事。但是很多人才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人为地排挤,出走他国,这是魏国由盛而衰、无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2.出走秦国

此时化名张禄的范雎,第一要务便是逃出魏国,若被魏齐知道他死而复生,那还了得。恰好秦昭王遣使来到魏国,范雎通过他的朋友郑安平,悄悄地和秦使王稽接上了头。与王稽一番密谈后,对方认为他确是个人才,有意招揽,他便跟随王稽的车驾,离魏入秦。

车马刚入秦国境内,便遇上芈太后的弟弟、当时拜相的穰侯魏冉视察,因素闻魏冉不喜前来游说博功名的策士,范雎便藏在车里并未现身相见。魏冉与王稽叙话之后,王稽便动身继续赶路,范雎料定多疑的魏冉会派人再次搜索车内是否藏有混进来的策士,便下车远离王稽的车马步行。果然不出所料,魏冉派人来搜,没有搜到什么才放心而去。

史记中关于范雎在魏国的凄惨遭遇以及他刚入秦对魏冉的第一印象,未免有些过于戏剧化,大概是为了强化范雎后来向魏国复仇以及扳倒以芈太后和魏冉为首的秦国外戚势力的动机。

抵达咸阳之后,范雎却并没有马上得到秦昭王的召见,只是粗茶淡饭地招待着,在秦国晃荡逗留了一年多。这也怪他求职信写得太耸人听闻,说什么秦国的局势危如累卵啊,只有我才能想到法子使秦国安定啊。可是当时秦国的情况明明蒸蒸日上:秦昭王派战神白起数度围困三晋,三晋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南拔楚国的鄢、郢,还把楚怀王骗来秦国幽禁致死;与齐湣王相约同时称帝,虽然后来去了帝号,但西方强国的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东边参与五国伐齐,打得齐国差点亡国。你这个时候跑来说秦国危如累卵,鬼才会信。

范雎:芈八子秦宣太后 杀神白起都折在了他手中 第3张

反观范雎反感的穰侯魏冉,不仅是太后亲弟,又对昭王有拥立之功,出将入相,广有封邑,与芈太后的另一个弟弟芈戎、昭王的两个同母弟公子悝和公子市并称秦国的“四贵”,一时风头无二。这不,魏冉马上又要去借道韩魏而伐齐,若是得胜,封邑又该增加了。

范雎再也坐不住了,再次上书秦王要求得到一次面试机会。这要求倒是合理的,我要不堪大用,秦王您就放我走;要是看着还能用,就给个职位;既有当时出使魏国的王稽举荐,却连面试都不安排一次,把我吊在这里一年多,算怎么回事?超级备胎吗?

范雎的这一次上书得到了回应,秦王同意召见他详谈。他在入宫的时候,自己策划了一场独角戏,以加深秦王对他的第一印象。一般入宫觐见,都有规定好的礼仪和路线,可不能像逛公园一样随便乱走。范雎他就随便乱走,那自然有宦官来喝斥,“大王就要来了,你不能如此放肆!”范雎正是要在秦昭王面前表演这出好戏,瞅准昭王快到的时候,大声嚷嚷,“什么大王?我只知道秦国有太后,有穰侯,不知道有大王。”昭王身边众臣闻之,无不变色。

秦昭王这时的举动很有意思,他对范雎非常客气,“敬执宾主之礼”,又当众说了一番话,“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寡人受命已久,但为了义渠之事,需要早晚请示太后,现在义渠已被攻灭,寡人有机会请教先生治国方略了(宣太后参政议政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的故事,详见美人心计第一篇)。这样看来,范雎的表演的确触到了秦昭王的G点——不满外戚干政。

做戏要做全套,范雎被冷落了一年多,要是上杆子显摆才华,怕会被人轻视,秦王询问他有何建议时,着实傲娇高冷了一番。等秦王一再询问时,范雎又以苦情戏试探秦王,视秦王为久居深宫的可怜虫,上畏惧太后,下被奸臣环绕;把自己比作吕尚、伍子胥一样的先贤,愿意为秦国鞠躬尽瘁,救秦王于水火。秦昭王闻弦歌而知雅意,授意范雎畅所欲言,“事无小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3. 远交近攻

秦王虽屏退左右,但范雎仍怕宫中耳目众多,又是第一次与秦王深谈,秦王对太后为首的外戚到底是什么态度,他心里还没底,所以一开始只拿魏冉的外交失策说事。

秦国的地理位置良好,“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商鞅变法之后奖励耕战,“民怯于私斗而勇於公战”;惠文王时司马错和张仪拿下巴蜀,使秦国国力再上一个台阶。有地利之便、勇猛的士卒和充实的府库,秦国却依然被困在函谷关内,东出崤山的步伐受阻,是什么原因呢?

据范雎分析,这是魏冉“远攻近交”的策略出了问题。远攻近交指什么呢?举个例子,魏冉这次越过韩魏而向东去攻打齐国,就是结交近的国家,而攻伐远的国家。韩魏两国历来与秦国不睦,这一次交好,予以借道,焉知会不会突然翻脸,切断秦军后路;齐国是东方强国,曾与秦国同时称帝,小打小闹对齐国来说就跟挠痒痒似的,受不了什么损失;而大动干戈的话,两败俱伤不说,齐国与秦国并不接壤,就算打下城池土地,又如何越过韩魏而持有?那么打下的土地最终不是归还齐国就是便宜了韩魏,此举不啻于把兵器借给盗贼,把粮食送给小偷啊。

范雎接着提出自己“远交近攻”的主张,即蚕食身边实力较弱的韩国、魏国,占领土地的话,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同时结交距离秦国较远的齐国、燕国并安抚和震慑实力相对强大的赵国、楚国。范雎与魏冉截然相反的外交策略,一下子引起了秦昭王的兴趣,他终于达成心愿,被秦王拜为客卿。秦王依范雎之策伐魏,取得怀邑和邢丘,接着又开始筹措伐韩的事宜。

范雎:芈八子秦宣太后 杀神白起都折在了他手中 第4张

范雎的这条计策,其实包含了三个步骤,韩魏是与秦国接壤的国家中国力最弱的,蚕食韩魏,不但壮大自己,也解决了身边一大心腹之患,并且为秦国将来进一步东扩提供了便利;解决韩魏之后,向南攻楚和向北攻赵便可无后顾之忧;当韩魏赵楚都臣服于秦之后,便可发兵齐国,一统天下。此后秦国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国策基本遵循的是范雎的“远交近攻”方针,大大加快了秦国兼并六国的脚步。

4.扳倒外戚

几年后,范雎日益得到昭王信任,时机成熟,君臣初次见面所谈到的外戚问题,终于摆到台面上正式商议了。范雎认为,“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总之在国内说一不二的才称得上是王吧。但是秦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太后和四贵擅权,秦王大权旁落,王令不畅,特别是穰侯魏冉,能代表秦王与诸侯会盟或征讨攻伐,战胜了,则功劳归于穰侯的封邑,战败了,受损的是百姓和国家,到头来百姓怨恨的还是秦王。齐庄公、齐湣王、赵武灵王,都是死于崔杼、淖齿、李兑这些臣下之手,而秦国的四贵焉知不会发展到那个地步呢?

秦昭王听罢悚然而惊,于是以雷霆手段驱逐四贵,废除太后议政,不但拜范雎为相,并封他为应侯。当魏冉交出相印,回到封地陶邑的时候,搬家的牛车,千乘有余,其所拥有的宝物比秦王室还多。魏冉其实应该感到高兴,毕竟除了驱逐,秦昭王对他的舅舅们并没有下杀手,而魏冉举荐的战神白起,可就没有那么好的命了,此处先按下不表。

5.报仇雪恨

范雎在秦国为相,用的一直是“张禄”这个假名字,而他的魏国乡亲们不知道这位叱诧秦国朝堂的人正是从魏国逃出来的范雎。当秦国欲攻伐韩魏的消息传遍魏国大街小巷,魏国即派出中大夫须贾出使秦国,看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

范雎听说须贾来了,做了一件捉弄须贾的事。他先微服找到须贾,还故意穿的很寒酸,须贾乍见死人复活不禁大吃一惊,忙问范雎怎么还活着,又如何在秦国。范雎自述命大逃出了魏国,又装作过得很落魄,须贾见他说得可怜,便取出一件袍子相赠。人真是奇怪,你要是过得比他好,他便忍不住要来踩你一脚,但你若是落魄了,他反而会大度起来。须贾又向范雎打听秦相张禄这个人,准备上门相求,让张禄在秦王面前替魏国说好话,殊不知他要见的人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范雎说他正给人做仆人,而他的主人有办法让须贾见到张相。等范雎亲自替须贾驾车来到相府,假意先去通传,故意把须贾晾在一旁。须贾等得不耐烦,便向周围仆人打听刚才去通传的“范叔”去哪了,仆人答曰,刚才那位不是什么“范叔”,而正是秦相张禄。须贾才知道被范雎诳了,大惊之下只得肉坦谢罪。范雎也不含糊,招来众多门客侍者,当众历数须贾在魏齐面前进谗、魏齐痛下杀手时毫不阻拦、又在范雎身上小便的三条过错,但念其尚有故人之意,慷慨赠袍,也就不再为难于他,只是须贾需立刻离开秦国。

须贾:魏国中大夫,因与一代名相范雎的恩怨而闻名。须贾赠以绨袍于范雎的恩怨故事则被改编成一出著名京剧《赠绨袍》、四川木偶剧《跪门吃草》

须贾的事还没完,临到辞行的时候(辞什么行啊,换了是作者,三十六计走为上,早就尿遁了),又被范雎逼着当众吃马料。然后还得给魏王带话,尽早送来魏齐的人头,不然便要发兵屠向大梁。瞧瞧,范雎当时参了魏冉一本,理由便是魏冉代行使了部分王权,可如今范雎上位,公报私仇,威胁兵发大梁的做法,和魏冉是一样一样的。对贪官愤愤不平的,不见得是真心向往民主与法制的,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贪不到罢了,等自己上位的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齐得到消息,麻溜地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府上,这也是rio不负责任,把赵国给祸害了。在浊世公子平原君篇中讲过,秦昭王为了范雎,也真是舍得下血本奉陪,假意邀请平原君赴宴,平原君不敢不从。等平原君到了秦国,被胁迫交出魏齐人头时,却非常仗义, 抵死不从。秦王一边去信赵王,威胁不交出魏齐便要出兵伐赵,一边把平原君扣留了下来。当时的赵相虞卿,解下相印,就为了陪同魏齐再次出逃,去魏国找信陵君帮忙,希望信陵君能设法把他们带到楚国去。可强秦兵临城下的威胁,谁都担心,一向急人之困的信陵君也犹豫了,就这么一犹豫的当口,疲于奔命的魏齐,怒而自尽。终究不免一死的魏齐,用头颅换回了平原君返赵。

范雎:芈八子秦宣太后 杀神白起都折在了他手中 第5张

范雎除了报仇之外,他也报恩,范雎请求秦昭王封有举荐之功的王稽为河东郡守,并且任命助其逃出魏国的郑安平为将军。除此之外,范雎尽散家中财物,报答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是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史记中的这段记载,虽然总感觉戏剧性太强,巧合太多,人物行为又略显做作。但是其中显现的先秦风骨,确实令人惊叹,郑安平的救难解危、范雎的恩怨分明、平原君的急公好义、虞卿的仗义相随,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6.计除白起

前面讲到范雎在秦昭王的授意下,一举扳倒以魏冉为首的外戚势力,但按史料记载,这次的人事变动并没有扩大范围,比如魏冉举荐的军事天才白起,就没有受到影响,依然率领秦国军队,所向披靡。长平之战就在范雎的筹谋之下拉开帷幕。

关于长平被坑杀的四十五万赵卒,关于赵奢初出茅庐就遇上斩首四十七万战绩的白起,关于赵国的就此衰落,铁血悍将的“人屠”白起篇中已讲得很详细,就不再赘述。(详情请戳: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一)——“人屠”秦武安君白起

范雎在长平战后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秦国本可趁势一举拿下赵国,但范雎却主张接受赵国的割地议和,由此还和主战的白起结下梁子。后来赵国并未如约割地,秦国欲再次伐赵,白起称病并劝说秦王不宜妄动,毕竟赵国吸取教训与诸侯合纵,且国难面前赵人空前团结,秦国并无胜算。昭王忽略白起的意见,派王陵攻赵,果然兵败。在接下来的数次伐赵过程中,秦昭王与白起总是意见不一,偏偏没有白起领兵的秦国军队却数次失败,秦王心里懊恼得不行。一直称病的白起又总是嘴上不饶人,总要显示自己在军事上比秦王有远见,虽然这是事实,但总在老板面前强调这一事实,那是没事找抽。白起被罢官,逐出咸阳,本就与他有嫌隙的范雎,又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哪有不趁机落井下石的道理,于是一代悍将最终在谗言攻势之下自刎而死。

7.罢相归政

白起死后,范雎的老朋友、因有恩于范雎而被举荐成为将军的郑安平,领兵伐赵,谁知兵败被围,帅两万人降了赵国。作为举荐郑安平的人,范雎依法应按郑安平所犯的罪论罪处罚。但昭王特别体恤范雎,不但免于处罚,并不许别人提起此事,待范雎也更加亲厚以示恩宠。

好景不常,范雎举荐成为河东郡守的王稽因与诸侯串通而被诛杀,作为举荐人的范雎,又一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坐立难安。白起被杀,郑安平降赵,秦昭王思虑起没有良将可用来防范楚国,不禁叹起气来,范雎无言以对。不久,他在忧惧中称病请求归还相印,并向昭王举荐燕国来的策士蔡泽。秦昭王倒也是个念旧的人,再三挽留,然而范雎坚辞不受,决心归隐。

见好就收,范雎倒有了个全须全尾的结局。比起唐太宗和魏征,秦昭王和范雎难道不是更符合标准的“贤君良臣”典范吗?毕竟不管范雎生前还是死后,秦昭王都没有和他翻过脸。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